「臺北故事館」館名的由來與文化部長龍應台有關?!前身為警察局的牯嶺街小劇場,一樓劇場後方仍保留三間拘留室,經常被就地取材、應用在小劇場展演當中…由柯凱翔、吳德元兩位導演、歷時三個多月,完成全長48分鐘的「我城‧臺北—臺北極短篇」紀錄片,24日上午於臺北之家舉行發表記者會,透過攝影機忠實呈現臺北故事館、市長官邸藝文沙龍、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、牯嶺街小劇場、草山行館,以及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等六個藝文館所的影像故事,即將隨著六個「臺北館所故事箱」展開巡迴,向臺北市各區民眾、藝文愛好者說故事。

 

 從2011年開始,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「我城‧臺北」系列的影像紀錄工作,第一年主題為「我城‧台北--百年社區珍寶守護」,分別記錄下臺北偶戲館、臺北數位藝術中心、芝山文化生態綠園、撫臺台街洋樓、西門紅樓暨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等六個藝文館所,透過鏡頭畫面、讓市民更深刻認識生活週遭的好鄰居。去年持續展開「我城‧臺北」系列二,「臺北極短篇--聽臺北市藝文館所說故事」的拍攝製作,則以臺北故事館等六個藝文館所為對象。

 

 文化局表示,「臺北極短篇」中的六個藝文館所,各自訴說著不同的「故事」,無論是臺北故事館的古蹟新生、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的「市民之家」理念、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的時尚設計、牯嶺街小劇場的展演藝術、草山行館的藝文風采,以及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人文關懷,均體現、詮釋出臺北市文化館所豐富多元的面貌。這些文化館秉持共同的核心理念,持續地營造、耕耘著藝文大環境,全面拓展市民的參與,凝聚民眾與文化館所間的文化認同,進而成為臺北市市民生活美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。

 

 在「臺北極短篇」中接受訪談的臺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表示,今年適逢建屋百年(1913年)的臺北故事館,原為日治時期茶商所有、沒有名字的洋樓,當初她首度向曾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提到,認養並接手經營的構想時,龍應台興奮之餘說道:「簡直就是一個故事館」,從此成為「臺北故事館」的館名。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則指出,牯嶺街小劇場原址於日治時期(1906年)為日本憲兵分隊所,光復後成為警察局派出所。來此演出的小劇場節目,經常以拘留室、監獄的場景元素,打開劇場後方、讓拘留室成為展演的一部分,形成另類的劇場創意來源。諸如此類藝文館所的故事片段,匯聚成為引人入勝的「臺北極短篇」。  
 
 出席發表會的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表示,在地生活的文化脈絡與長遠耕耘,不僅成為臺北市文化館所永續經營所需的土壤與養分,而文化館所未來也將扮演起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角色,成為另一扇「城市文化」展示與詮釋的窗口。林慧芬並變身為此次影像紀錄的導演,隨著「ACTION!」聲響與場記板落下,引領全場透過攝影機鏡頭,共同分享這些充滿故事的「好所在」;臺北故事館等六個館所的代表也現身說法,分享他們眼中臺北市文化館所獨有的文化意涵。
 
 文化局並安排「我城‧臺北—藝文館所故事箱」展示計畫,六個「臺北館所故事箱」將先後於藝文館所、各區公民會館等不同空間場域登場,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展示,二月先於臺北故事館等六個館所,三月則轉往文山、士林、中山、信義區公民會館,以及北投溫泉博物館、臺北二二八紀念館,擔負起推廣行銷臺北市藝文館所的任務,成為臺北市文化生活展示的另一窗口。此外,2月23日下午一至二時於民視新聞臺,也將完整播放「臺北極短篇--聽臺北市藝文館所說故事」。

台北市文化局  新聞稿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pestories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